当前位置:主页 > 科室分类 > 肿瘤 >

淋巴瘤

  淋巴瘤
 
  淋巴瘤概述
 
  淋巴瘤是淋巴结和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,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。在我国淋巴瘤虽相对少见,但近年来新发病例逐年上升,每年至少超过25000例,而在欧洲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可高达11/10万~18/10万,略高于各类白血病的总和。在美国每年至少发现新病例3万以上。我国淋巴瘤的死亡率为1.5/10万,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位数的第11~13位,与白血病相仿。而且,淋巴瘤在我国具有一些特点:发病和死亡率较高的中部沿海地区;发病年龄曲线高峰在40岁左右,没有欧美国家的双峰曲线,而与日本相似呈一单峰;霍奇金氏病所占的比例低于欧美国家,但有增高趋向;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滤泡型所占比例很低,弥漫型占绝大多数;近十年的资料表明我国的T细胞淋巴瘤占34%,与日本相近,远多于欧美国家。
 
  病因
 
  淋巴瘤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。但有如下相关因素:①EB病毒感染;②免疫缺陷是高危人群;③电离辐射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;④遗传因素与本病的病因关系也有报道。有时可见明显的家族聚集性。
 
  淋巴瘤的早期发现
 
  包括首发症状、淋巴结肿大出现的时间与以后的增大速度、有无全身症状,如发热、盗汗、皮肤搔痒、消瘦等,非何杰金淋巴瘤应询问有无消化道症状等。
 
  体格检查
 
  全身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,皮肤及附件有否侵犯,应注意咽淋巴环、乳腺、睾丸等有否侵犯。他静脉或淋巴回流受阻,气管受压,上腔静脉综合症等。
 
  特殊检查
 
  1.血常规检查,包括血红蛋白、白细胞计数与分类、血小板计数、血沉率等。
 
  2.血化学检查,包括尿素氮、非蛋白氮、肌酐、硷性磷酸酶、总蛋白与白蛋白、球蛋白、转氨酶及转肽酶等测定。
 
  3.血清免球蛋白检查。
 
  4.尿常规检查。
 
  5.髂骨穿刺涂片或活检。
 
  6.放射学检查:胸部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淋巴造影。
 
  7.病理学检查:淋巴结、皮肤活检及必要时肝脏穿刺活检。
 
  8.细胞免疫检查:E玫瑰花结、淋巴细胞转化、巨噬细胞试验、皮肤试验等。
 
  9.腹部B超或CT扫描、MRI及胃肠钡餐透视等。
 
  10.开腹探查只在选择病例中进行,尤其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更应慎重。
 
  淋巴瘤的预后
 
  绝大部分淋巴瘤的病人经适当的治疗都可获得近期缓解。HD的近期缓解率高于NHL。Ⅰ~Ⅱ期的HD近期缓解率高达95%以上;NHL经详细检查分型,认真分期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也可获得80%左右的近期缓解。
 
  HD的Ⅰ~Ⅱ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已达95%以上,Ⅲ~Ⅳ期病人5年生存率也可达90%左右;NHI较晚期病例的治疗虽然比较困难,其5年生存率也达到了80%。因此对早期的淋巴细胞为主型、结节硬化型的HD,低恶度的NHL要力争治愈这些病例。对较晚期的恶性程度较高的淋巴瘤要争取提高5年生存率。
 
  影响预后的因素
 
  1.年龄:何杰金氏病患者小于50岁比大于50岁生存率高,非何杰金淋巴瘤儿童和老年患者预后一般比年龄在20~50岁者差。
 
  2.性别:在何杰金氏病患者中,女性治疗后生存率较高,而在非何杰金淋巴瘤中,男女预后无多大差别。
 
  3.病理:何杰金氏病患者中,以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最好,5年生存率为94.3%,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次之,而以淋巴细胞削减型预后最差,5年生存率仅27.4%。非何杰金淋巴瘤中,滤泡型淋巴细胞分化好,6年生存率为61%;弥漫型淋巴细胞分化差,6年生存率为42%;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,4年生存率为30%。
 
  4.分期:HD患者,Ⅰ期5年生存率为92.5%,Ⅱ期为86.3%,Ⅲ期为69.5%,EF期为31.9%。
 
  5.全身症状:伴有全身症状的何杰金氏病患者预后比无全身症状者差,而对非何杰金淋巴瘤,全身症状对预后的影响较小。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肺肿瘤

*贯彻卫计委医改政策 开通网络挂号服务

联系方式:
就诊科室:
病情描述: